文学评论:幽暗狂野与滑稽尖锐之间的震荡——评《威廉,我能为你那幽暗狂野的力量买些什么?》
在本年度众多翻译出版的外国诗集中,马尔泰因·本德斯的《威廉,我能为你那幽暗狂野的力量买些什么?》无疑是一部令人惊异的作品。作为荷兰诗人本德斯的代表作之一,这部诗集以其既暴烈又脆弱、既滑稽又庄严的声音,为中文诗歌阅读场域带来一阵令人错愕的“逆风”。它不属于任何我们熟悉的传统:既非温润婉约的抒情流,也非抽象哲思的理性之声,而是一种从根部撼动语言结构、文化参照与诗意可能性的“异端实践”。
荒诞中的真实:一场对现代生活的讽刺
从诗集的开篇《让我》开始,我们便踏入了一个逻辑反转、符号解构、语言滑稽的世界。在这里,一只“年迈的熊蜂”可以莽撞地扑向“勿忘我之海”,一段情感轨迹潜伏着“死亡的副歌”。本德斯的诗句如同深夜街头的涂鸦,带着嘲讽、疲惫与反叛感,又时常流露出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。他以极具张力的方式,将读者从当下日常的麻木中扯出,用幽默的手术刀剖开社会的假面。
譬如《逆风而行》中“互联网把你们变成点击婊”的句子,看似粗鄙,却精确地指出了数字时代的异化与人格碎片化。而《星星》中“电视萤幕的余光,惹人头疼”则是对现代人疲劳审美的一种诗意概括。语言在这里不仅仅是表达工具,而是带电的现象学物质,是对“存在”发出挑战的发射器。
非叙述的拼图结构:对传统抒情的拒斥
本德斯拒绝线性叙述和完整情绪的“交代”。他的诗常常像断裂的梦境,由片段、跳跃的联想、符号拼贴组成,形成一种超现实的“拼图美学”。正如《幻灯机》中:“她盯着我,要证件”,这种突兀的审查感,是对身份焦虑的戏剧化展现。
这使他的作品与中文传统诗歌的“抒情统一性”构成显著对立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诗不动人。在《铃兰》一诗中,马尔泰因罕见地放缓语速,以带有儿歌气息的节奏召唤“童名的音乐”,而那句“可惜,我们不懂地名”却如刀锋般刺入现代人的语言断层与地理失根。这种诗歌策略让人想到保罗·策兰、查尔斯·西米克,以及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去晚期的“语义虚空书写”。
漫游在文化与媒体废墟中的骑士
本德斯的诗人形象是一位背对乌托邦、漫游在消费主义废墟中的骑士。他的作品中充满当代文化碎片:谷歌、Hema、Excel、维基百科、Bono、普拉达、核弹滤镜、点击婊——这些词汇并非炫技式的植入,而是构成其诗歌“原材料”的必然部分。他不是在嘲笑流行文化,而是在用这些文化的残骸重新建构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。
这一点在《情事》中表现尤为明显:“甜心,你美得像警示牌”,诗人不仅没有试图美化情欲与欲望,反而把它们直接暴露在城市性幻觉的霓虹灯下。再如《我把花送给埃丝特·娜奥米·珀奎因》,整首诗混杂着真实人物、诗坛事件、个人感伤与不合时宜的幽默,形成一种“文学里的行为艺术”。这使得诗集拥有一种纪录片般的真实性,也挑战了诗歌“抒情即真诚”的老套观念。
对诗的反诗性告白
在诗《诗》中,诗人将嘴巴设定为“愤世的器官”,语言成为“羞辱耳朵”的工具。这种激进的语言观极具启发性:在当今诗坛,众多作品因“美”的表层追求而显得疲软空洞,本德斯的诗却主动拥抱语言的粗糙、非理性与野性,正如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言:“我不让美排队,不罚她抄写。”
他在多个作品中强调了诗歌的边缘位置与无用之用。《小众》中,“梦,腌渍在寂静的罐中”,而在《不可理喻》中,“Lou Reed抛光我的旧捷豹”,这些句子既是诗人自我调侃,也是一种自我授权的仪式。诗不是祈福的工具,不是情感的粘合剂,而是“嘴的毕生事业”。
跨文化的电流震颤
翻译者马·本德斯(诗人本人)显然在语言迁移方面做了巨大努力。这部中文译本拥有令人惊讶的母语流畅性,时而甚至能捕捉原文可能没有的声音层次。诸如“我审计女孩档案”、“我是电影里追自己的男人”、“那段我跳过啦,大家不介意吧?”等句,保留了诗人的本真语感,也让汉语在表达“非抒情”时获得新弹性。
此外,部分诗句在翻译中展示出与中文文化的意外亲缘性。比如《距离》中“星辰的联排屋”、“爱的望远镜”极具古典诗意,而《拜访奇迹之地》则有佛经般的空寂感:“我脑中只剩一块结冰的空地。”这并不是简单的文化“融合”,而是一种电流般的震颤——正是在彼此差异的高压线上,诗意产生了。
结语:这不是一部迎合之作
《威廉,我能为你那幽暗狂野的力量买些什么?》是一部不合时宜的书。在这个强调“可传播性”与“同理共情”的诗歌市场中,它显得笨重、混乱、吵闹、难懂,但也因此拥有了一种罕见的力量。这种力量不来自清晰的立场或动人的故事,而来自一种更原始的诗歌动力:语言本身的不安、滑动与反抗。
读这本书,像是在与一位酒醉的先知对话。他时而讲冷笑话,时而说疯话,时而突然像孩子般发出一句震颤你灵魂的诗句。你可能不会每首都喜欢,但你不会忘记这次阅读。正如他在《你得将就着我》中所言:“我没法变成别人,也不想。”而这或许就是今日最值得珍视的诗歌品质:不妥协、不模拟、不致歉。
——文/许靖晖(笔名)
《中国现代诗评论》特约评论员,2025年4月,北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