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雾中的赛克斯图斯:怀疑主义的魅惑与诅咒
有人说,哲学,是在黑夜里找黑猫。而怀疑主义,则是发现了猫之后,开始怀疑“猫”这个概念本身存不存在。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位哲学家,不是亚里士多德,不是黑格尔,而是那位披着幽暗外衣、在理性边缘跳舞的赛克斯图斯·恩披里库斯(Sextus Empiricus)。你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,却肯定感受到过他所播下的怀疑种子:在人类对“知识”的所有企图里,他是那位讥讽着却面带微笑的旁观者。
让我们走入他的世界,一个被称作“皮浪主义”的国度,那里对“真理”说的不是“你好”,而是“等一等”。
一、谁是赛克斯图斯?
关于赛克斯图斯其人,我们知道的并不多。他大约生活在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,时代背景正是希腊哲学诸流派余波荡漾、中国汉武定鼎经术、中东火与账簿并行的时代。出生地点尚无定论,有人说他是亚历山大人,也有人说他来自利比亚。他是一位医师,隶属“经验派”传统,这一点非常重要,因为医学的经验主义催生了哲学的怀疑主张。“我们只看病真实发生了什么,而不是发明不可见的因果链条。”这种观念后来演化成了他哲学体系的基础。
他的著作流传下来两部:《反数学家》(Against the Mathematicians)和《怀疑哲学纲要》(Outlines of Pyrrhonism)。不要被书名骗了,其中“数学家”泛指所有声称掌握真理的知识分子——无论是语法学家、伦理学家还是逻辑家。
二、怀疑主义三步曲
赛克斯图斯所继承与弘扬的皮浪主义怀疑哲学,可以简单概括为三步曲——矛盾、悬置和平静。
第一步,怀疑者观察到对于任何命题,总有同等说服力的相反意见。比如说,“善是追求快乐”。对面立刻出来一个斯多葛派,“不,善是根据自然之理而活”。两边都有道理,也都有问题。于是,怀疑者不选边站。
第二步,发现无法判断哪一边更合理,那就“悬置判断”(epoché)。这不是消极地躲避问题,而是一种认知上的停顿,一种断开通向“确定性”的电源。
第三步,这种悬置带来的是“精神平静”(ataraxia)。不再为真理之争抓狂,也不再为自己的选择焦虑。我们像医师一样记录,观察,而不评判一切。
有人会问:难道这不是软弱?难道没有客观真理?赛克斯图斯会笑着说:我并不是说你错了,我也不说我对,我只是说——我们无法确定。
三、文化与时代的漩涡
赛克斯图斯的时候,哲学正处于一个尴尬的中间地带。柏拉图的理想国早已不复,亚里士多德的伦理亦开始陈腐。犬儒派已化身成街头玩笑,史多亚与伊庇鸠鲁分别代表清规戒律与酒神放纵。而怀疑派,那些皮浪的追随者,则以一种奇异的姿态,质问一切,但不提供替代方案。
医师出身的赛克斯图斯,也不信治愈人心需要哲学教条。他的“经验主义”不是经验哲学的雏形,而是承认人类感知的局限,反对上升任何认知为普遍真理。“你说牛奶白,我说对你来说是白的;也许对瞎了的我来说,牛奶是暗色的。”
四、对今日哲学的回响
如果你觉得赛克斯图斯的怀疑主义只有历史价值,那你就小看了它的影响。文艺复兴时期,他的作品拉开了现代怀疑主义的帷幕:笛卡尔的“我思故我在”,其实就在与怀疑主义进行一场思想角斗。正是面对赛克斯图斯的“我们什么都无法知道”的质疑,笛卡尔才创造出那个以“怀疑”本身作为基点的哲学重建工程。
在当代哲学,比如怀特海的过程哲学、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的游戏式拆解,甚至德勒兹那种宇宙间生成不停的存在论,都保有一种对于“能否言说真理”的不安与反讽。
更微妙的是,在后现代思想领域——福柯、德里达这些玩文字游戏的大师,许多结构性的怀疑逻辑,本质上就是赛克斯图斯那一套。
五、批评与误读:究竟在毁还是在悟?
然而,赛克斯图斯也并非毫无争议。一些学者批评他是在哲学中点燃虚无之火。不给予真理,不构建体系,也不提出替代方案。他砍掉通往意义的路,却不指方向。《哈佛神学评论》的一位学者就说,他“不是哲学家,而是哲学的反对者”。
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:当现代哲学时常滑入教条化陷阱,比如分析哲学的语义谜团,或者伦理学逼迫人们选择“至善”时,赛克斯图斯提供的是一种“可呼吸的哲学空间”——我知道我不知道,这不是丢弃理性,而是解开它的束缚带。
正如法国哲学家皮埃尔·阿杜所言:“赛克斯图斯的哲学,不是毁坏哲学,而是将哲学还原为生活的一种姿态。”
六、结语:怀疑,是抵达深处的另一种方式
在这个信息满天飞、每一个声音都要被放大为“意见”的时代,或许我们需要赛克斯图斯那种安静的耳语。“也许真的没有真理,或者说,我们还没准备好去承认它的模样。”
他教会我们,不以不确定为耻,不以不选择为愧。在一个不断叫喊“选择立场”的世界里,怀疑主义是一种雅致的沉默。
生活不需要哲学定律,哲学也无需每日充值正能量。躺在窗边的猫,不必一定证明它存在。怀疑有时,是抵达深处的另一种方式。
Zěn Mébān (怎么办) – Philosophy Dep. of the Moonmoth Monestarium
怀疑主义,皮浪主义,知识论,赛克斯图斯,智慧的沉默,真理悖论,亚洲视角